?
    大陸赴臺服務領先品牌 專業辦理入臺證、臺灣公司注冊、臺灣包車、臺灣買房 服務電話:13391180972 微信:taiwanpai
    詳細內容

    臺東花東縱谷風景區

    來源:臺灣游 作者:一個主編
    旅游主題: 路線歷時: 0天
    參觀景點:

    好玩嗎?怎么樣?花東縱谷,沿省道臺9線公路而行,貫通花蓮、臺東,長達158公里的綠色走廊,盡是一片綠意和綿延的秀麗山脈,縱谷內到處都充滿果園、茶園、稻田、牧場、金針花田




    臺東<a href='http://m.251994.com/hualian/1065' title='花東縱谷' style='color:blue;font-size:14px;'>花東縱谷</a>風景區


    臺東花東縱谷風景區


    官方旅游網站:http://www.erv-nsa.gov.tw/
    處本部地址:97844 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17鄰興鶴路二段168號  電話:03-8875306 
    鯉魚潭管理站地址:97445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環潭北路100號 電話:03-8641691 
    羅山管理站地址:98342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9鄰東湖39號 電話:03-8821725 
    鹿野管理站地址:95541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村高臺路46號 電話:089-551637

     

    觀光旅游資源 

    花東縱谷是指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狹長谷地,因地處歐亞大陸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撞的縫合處,產生許多斷層帶。加上花蓮溪、秀姑巒溪和卑南溪3大水系構成綿密的網路,其源頭都在海拔2、3千公尺的高山上,山高水急,因而形成了峽谷、瀑布、曲流、河階、沖積扇、斷層及惡地等不同的地質地形,并造就了許多不同的自然景觀。
    地形上的壯麗景觀例如位于富里的羅山瀑布及鳳林的鳳凰瀑布,以及紅葉溫泉都很受游客的青睞,秀姑巒溪兩岸瑰麗的景致也頗具代表性。
     
     
    臺東花東縱谷風景區
     
    花東縱谷,沿省道臺9線公路而行,貫通花蓮、臺東,長達158公里的綠色走廊,盡是一片綠意和綿延的秀麗山脈,縱谷內到處都充滿果園、茶園、稻田、牧場、金針花田、油菜花田等景觀不斷映入眼廉。其中最著名的景點有鯉魚潭、秀姑巒溪、關山親水公園、鹿野高臺茶園、紅葉溫泉、南橫公路、初鹿牧場、利吉惡地等。 


    鯉魚潭是花蓮縣境內最大的湖泊,是花蓮八景「澄潭躍鯉」之一。可輕舟悠游水面,也可單車環潭輕踏,或漫步水潭邊,享受幽靜怡人的湖光山色。 山形疊巒的六十石山位于富里鄉東方,每到百花齊放時節,金針滿山遍野金黃一片,如詩如畫的景致令人駐足流連。  


    占地約32公頃的關山親水公園,位于東線鐵路關山車站后方,有新武呂溪為伴,又享有豐富的地下源流,園區內擁有人工河道、地面噴泉、劃船區、腳踏車道等設施。  花東縱谷的文化有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,位于花蓮縣瑞穗鄉舞鶴臺地附近的掃叭石柱,為卑南史前遺址中最高大的立柱,考古學家將之歸類為新石器時代的卑南文化遺址;距今約3


    千年的公埔遺址,位于花蓮縣富里鄉海岸山脈西側的小山丘上,也是卑南文化系統的據點之一,目前為內政部列管之3級古跡。原住民文化是縱谷區內最重要及最具代表性的珍貴資產;花東縱谷這塊富饒大地,孕育了阿美族、泰雅族、布農族、太魯閣族及卑南族等原住民族群。這些大地的子民們,運用與大自然共存智慧與其他相繼來此的族群,共同豐富了縱谷的人文情懷。 
     

    生態景觀

     
    花東縱谷風景區東有海岸山脈,西有中央山脈,谷地與山脈高度相差2千多公尺,橫跨亞熱帶及熱帶,谷地的水系縱橫密布,形成許多河谷、沼澤,加上大部分地區,未遭人為的破壞,所以生態景觀相當豐富。主要植物群落分為暖溫帶常綠闊葉林群落、熱帶雨林群落以及灌叢植物群落三類。其中部分地區已開發為森林游樂區,具有極高的生態容納量,可同時進行游憩規劃與生態保育的工作。
     
    介于海拔700~2000公尺左右,包括喬木、灌木及地披植物等,為植物種類最豐富之群落,以樟科和谷斗科植物為代表,如樟樹、紅楠、森氏櫟、狹葉櫟等。 
     
    位于海拔700公尺降至平地及丘陵之間,喬木層以樟科、桑科植物等為代表;灌木叢以柃木、山黃梔為代表;草本層則以秋海棠為多;藤本及著生植物亦多。 
     
    以林投、馬櫻丹、榕樹、相思樹等為代表,距人類活動范圍較近,較易對植物造成破壞。您或許可暫且不問學術名詞,極目遠眺兩邊山脈,但見山峰疊翠,云瀑流落,萬物就在這動靜之間蘊藏著無限生機。

     

    原住民文化

    「阿美」意為「北方」,為南方的卑南族對阿美族人的稱呼;花蓮阿美族自稱為Pangcah(邦查),臺東阿美族則多自稱為Amis。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,目前約有188,797人(2010年4月數據),主要分布在花蓮、臺東縱谷平原及東海岸。在花東縱谷上的分布包含花蓮縣壽豐鄉、鳳林鎮、光復鄉、瑞穗鄉、玉里鎮、富里鄉以及臺東縣池上鄉、關山鎮、鹿野鄉及卑南鄉等地。
     
    喜好水:
    阿美族人渡海而來,性喜擇水而居。水是生命之源,巫師以水治病,新娘挑水示愛,墓地灑水追緬先人等,皆顯示阿美族人對于水的深厚感情。阿美族人天性樂觀實為大海、大水的長期薰陶所致,其豐沛的歌謠、舞步亦常為水波或浪濤之意象。尊重女性:族人尊重女性,稱母親為太陽(cidar),紅色的傳統服飾、羽冠、花冠、肩帶上的圓形貝殼、腰帶上的鈴鐺等都是太陽(母親)的象征,歌謠中出現母親、媽媽的字詞亦多。敬老尊賢、遵守禮儀:年齡階級組織嚴謹,為身分地位及權柄的來源。部落中年紀較長、階級較高就具有絕對權威,高齡者在會議中亦享有否決權,為貫徹年齡階級的服膺法則及倫理,禮儀訓練成為年齡階級教育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。
     
    鯉魚潭
    鯉魚潭,花東縱谷風景區

    鯉魚潭位于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腳下,距花蓮市僅18公里,是花蓮地區早期即頗負盛名的一處風景區。鯉魚潭南北最長處約1.6公里,東西最寬處約930公尺, 是花蓮縣內最大的內陸湖泊。當地人原稱之為「大陂」,阿美族人則稱之為「巴鬧」,后因東傍鯉魚山而被命名為鯉魚潭。


   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,在鯉魚山、銅門山及木瓜山之間,曾有一條古銅蘭溪,鄰近的文蘭溪、荖溪、白鮑溪與平和溪均為古銅蘭溪的支流,而鯉魚潭目前的地點,則是古銅蘭溪一段河面較寬的河面。由于向源侵蝕的作用,平和溪與白鮑溪之間,以及荖溪與白鮑溪之間均曾發生過河川襲奪現象,造成荖溪的流向改變,古銅蘭溪的水量驟減。加上鯉魚潭北側的文蘭溪沖積扇因崩塌淤積,造成鯉魚潭出水口的堵塞,以及荖溪伏流的涌出,形成一處堰塞湖,也就是今日鯉魚潭的雛形。


    由于外圍游憩資源豐富,鯉魚潭很早就發展成一處知名的風景名勝。花東縱谷風景區成立后,更整合現狀積極規劃,將鯉魚潭塑造成一處具可輕舟悠游、單車環潭或漫步水岸的多元化游憩活動據點。潭北設有游客中心,游客可由此取得最詳細的各項旅游信息;潭西的水岸休憩區里設有各項親水活動與休憩設施,適合全家老少小歇賞景;長約5公里的環潭自行車專用道,讓鐵馬騎士們以車代步,享受怡人的湖光山色;標高601公尺的鯉魚山上更有數條森林步道,是享受森林浴、賞鳥賞花賞景的最佳健行路線。如果不想那么快離開鯉魚潭,往南走幾百公尺,本處已規劃建設完成一處設施完善、環境優美的露營區,并已于97年6月12日正式與民間廠商簽約完成,達成本局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向。讓游客體驗以天幕為帳、大地為床的野營樂趣。


    隔著公路與鯉魚潭相對的路邊,是一排解決游客民生問題的餐廳與商店,招牌名菜「活跳蝦」,就產自鯉魚潭,也是當地最受歡迎的菜肴之一。



     馬太鞍濕地生態園
    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,花東縱谷風景區

   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位于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,是一處涌泉不絕的天然沼澤濕地,面積廣達12公頃。清淺的芙登溪發源自馬錫山,一路匯集自地底冒出的涌泉,由南向北蜿蜒穿過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,滋養著這片沼澤的豐美生命。由于溪流的流速與深淺變化,營造出多樣化的生存環境,使得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里有多達近百種的水生植物;鳥類、蛙類、昆蟲及水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,更是多的令人驚喜。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田邊的任何一條水溝里,都可以發現魚、蝦、貝、螺的蹤跡,處處充滿旺盛的生機。


    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是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塊,過去這里長滿了樹豆,因此阿美族人稱此地為「vataan」(阿美族語樹豆的意思),這也是「馬太鞍」地名的由來。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獨特的「Palakaw」巴拉告捕魚法:利用中空的大竹子、筆筒樹的樹干與九芎枝干等天然材料,制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,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。經過一段時間后,將九芎枝干提出水面,即可將攀附在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;而藏身在底層大竹筒里的鱔魚、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也可輕易捕獲。


    除了這些鮮美的水產,來到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還可以品嘗到各種別具滋味的野菜。例如樹豆的豆子、面包樹的果實、黃藤的藤心、箭竹的嫩筍、檳榔花穗與檳榔心、以及葛仙米、西洋菜、水芹菜、野苦瓜、木鱉子等等,在阿美族婦女的巧妙烹煮手法之下,每種野菜都成為獨具特色的桌上佳肴。此外,芙登溪里現撈的魚蝦、香噴噴的紅糯米飯與鹽烤帶鱗的新鮮吳郭魚,更是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招牌美食。


    80年,花蓮縣農會在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設立蓮花專業區,推廣種植花蓮縣的縣花──蓮花。10多年來,種植蓮花的區域從5公頃逐年增多,每年5月到8月間,是到此欣賞蓮花的好時機。沿著T形木棧道信步走去,可以享受置身于蓮花花海中的浪漫風情,登上瞭望臺,更可俯看馬太鞍濕地生態園區的全景。喜歡騎自行車的游客,也可以沿著「馬太鞍濕地自行車道」,來一趟充然自然野趣的踩踏之旅。
     

    六十石山
    六十石山,花東縱谷風景區

    六十石山位于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東側海拔約800公尺的海岸山脈上,這兒有一片廣達300公頃的金針田,與赤科山同為花蓮縣內兩大金針栽植區。為什么會被叫做六十石山呢?據當地人說,早在日治時期,一般水田每甲地的谷子收成大約只有四、五十石,而這一帶的稻田每一甲卻可生產60石縠子,因此被稱做六十石(ㄉㄢˋ)山。此外,還有另一種說法:早在日治時期,這片山區本是一片繁茂的樟樹林,為了煉制樟腦而被砍伐一空。結果發現在空曠的山坡上,散布著60塊巨大的石頭,所以這里被名命為六十石山。


    從臺9號省道轉進六十石山產業路后,經過一段蜿蜒的山路,即可到達六十石山的金針栽植區。不過一到達山嶺上,出現在眼前的這片優美而遼闊的田野景致,立刻就能將方才行車的疲憊感一掃而空。一片片無邊無際的金針花田,有如一張張碧綠的毛毯,綿密地鋪蓋在一重又一重的山嶺上,幾戶頂著紅瓦的農舍散置在綠意盎然的田間,形成一幅美不勝收的樸質風情。


    近年來,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在六十石山興建了十座造型各異的涼亭,分別以金針的種別或極為優美的文詞命名,如鹿劍、觀親、尖閣、黃花、鹿蔥、山嵐、忘憂、萱草、丹棘及療愁等。站上涼亭,迎著山風,感覺自己彷佛變身一只在空中翱翔的飛鳥,悠游自在地徜徉在這片翠綠山谷里。每座涼亭的景致各有趣味,或可仰望海岸山脈,或可欣賞壯觀的金針花海,或可俯看縱谷田野景色;在夜里更可觀看滿天星斗,猶如鋪灑在墨黑絲絨布上的碎鉆一般。


    每年8月~9月是金針花盛開的季節,也是六十石山人潮最多的時期,窄小的產業道路上,常擠滿了上山觀賞金針花海景觀的游客。其實,如果在花季以外的季節前來,更能體驗六十石山清幽迷人的風情,尤其是在冬天,從六十石山上俯看花東縱谷里,那一片猶如巨幅彩繪油畫般的油菜花田,恢宏無比的氣勢更是令人難以忘懷哦!  


    高臺飛行傘
    高臺飛行傘,花東縱谷風景區

    高臺地區屬于鹿野鄉永安村,是龍田北側的一處高地,海拔約350公尺。由于此地特殊的地理條件,因此成為東部一處優良的天然飛行傘運動場地。每當4、5月到10月間的南風吹起時,就是高臺地區適合進行飛行傘活動的好時機。


    從龍田村沿著指標一路往高臺走,只見地勢逐漸升高,經過高臺茶葉展示中心后不遠,好大一片綠草如茵的寬廣草坡隨即映入眼廉,這就是花東縱谷風景區規劃的高臺飛行傘訓練示范場。登上草坡最高處的高眺亭,整個高臺地區與卑南溪谷底的景色,盡在眼前,一覽無遺。沿著道路走到南方盡頭的福鹿山休閑農莊,馬路對面就是飛行傘起跳點,也是飛行傘好手們大展身手的地方。乘著南風在空中遨翔,飽覽大地美景,有如飛鳥般御風而行,難怪近年來吸引許多游客來此體驗飛行傘活動的樂趣。


    為了推廣飛行傘活動,臺東縣飛行運動協會、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與臺東縣政府等單位,每年都會在高臺地區辦理年度飛行賽事、熱氣球升空體驗、飛行傘訓練示范場體驗等系列活動。  
     
    安通溫泉

    安通溫泉位于玉里鎮與富里鄉交界處的安通溪北岸,幽谷山林,景色十分優美,早年即以「安通濯暖」名列花蓮八景之一。1904年時,一位上山采樟腦的日本人在安通溪畔發現溫泉露頭,到了1930年,日本人在這兒興建警察招待所,并設置公共浴場,逐漸發展成為溫泉勝地。光復后,民間業者于63年買下經營,改為安通溫泉大旅社。直到近年來,才在公路旁另建了一棟新式大樓,重新命名為安通溫泉飯店。不過,業者仍保留著建于日治時期的木造平房(即在新建大樓的后側),建筑外觀與鋪著榻榻米的日式房間都保存相當良好,一方寫著「玉里溫泉公共浴場」的牌子,掛在入口處的門楣上,更使得整棟建筑散發出一股幽靜怡人、古色古香的氣息。安通溫泉的泉質屬于弱堿性氯化物硫酸鹽泉,水質近乎透明,帶有一絲絲硫化氫的氣味。泉溫達66度,泉量豐沛,露頭沿著安通溪分布,前后約達2、3百公尺。相傳對皮膚病、胃腸病、婦女病及外傷等均有療效。除了 ??安通溫泉外,溫泉區內,更有多家溫泉民宿供游客選擇,另外許多當地居民也會直在溪畔挖池露天泡湯,極富鄉野樂趣。安通溫泉附近還有一條開辟于清代的安通越嶺古道(日治時期一度改稱紅莝越嶺道),從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石門溪起,經烏帽子山南側鞍部越過海岸山脈,沿安通溪通往玉里鎮樂合里,全程約13公里。由于沿途自然景觀十分原始自然,又富有歷史價值,目前已成為進行生態健行的極佳路線,也是安通溫泉地區除了泡湯以外的另一項活動選擇。  
     
     
    林田山林場

    過去有「小上海」之稱的林田山林場,曾經是臺灣第四大的林場,規模僅次于八仙山、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。早在公元1918年,日本人就已在當時稱為「森坂」(日文發音為「摩里薩卡」)的林田山地區進行伐木。到1938年之后,更在這兒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。除了興建運材鐵道、索道及集材等相關設施外,也為林場工作人員設立了中山堂、員工宿舍、醫務室、福利社、米店、雜貨店、洗衣部、理發部、消防隊及幼兒園和小學等學校,使當年的林田山林場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小區,全盛期間曾聚集了四、五百戶住家,人口數更高達兩千多人。


    林田山的伐木作業一直持續到光復之后,到80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,林田山的伐木作業才正式停止下來。十余年來,林區工作站相繼裁并、員工編制逐年刪減,林田山往昔的繁華場景也逐漸消失,變成今日沒落的小小山城。


    如今再踏入林田山林場,那些遺留在山坡上的檜木房舍與舊鐵道,無一不是過往歲月的痕跡,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,仍然散發出一股令人動容的人文氣息。事實上,在林務局及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,已為林田山保存了相當豐富的文化資源,除了各項日常生活文物、傳統消防器物、各式伐木機具,還有數不清的圖片書籍等文獻數據,均陳列在林田山林業文物展示館內,為林田山往昔的歷史留下完整的見證。
     

    初鹿牧場

    初鹿牧場成立于62年,是臺東地區歷史最久遠的大型觀光牧場,也是早年來到臺東旅游的游客,必游的一處景點。原為國有財產局委托土地銀行代管經營,94年經營期滿后,改由民間業者繼續營運。初鹿牧場距離臺東市僅18公里,位在一片海拔200至390公尺之間的高臺地上。由于山坡平緩,排水良好,且雨量豐沛,氣候溫和,牧場里種植了大面積的熱帶盤固拉牧草作為乳牛的食草。盤固拉牧草是一種品質較佳的牧草,乳牛所產出的鮮奶品質絕佳,也為「初鹿牧場」的鮮乳產品,掛上一面質量保證的金字招牌。


    初鹿牧場的園區面積約有72公頃,飼養了250頭乳牛。牧場內規劃有放牧區、滾草區、喂食區、森林浴區等不同區域。登上放牧區的觀景臺,放眼望去,只見一片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牧草地,一只只黑色相間的乳牛點綴其間,形成一幅充滿牧場野趣的優美景致。滾草區里則放置了數捆干牧草,讓游客體滾草的樂趣。一捆一捆大形的干牧草散置在翠綠的草地上,極具異國風情,也是讓游客體驗牧場工作的特色活動。而在喂食區里,游客則可以親手拿著新鮮牧草喂牛,與可愛的乳牛做近距離接觸,這也是最受到小朋友們喜愛的一項活動。


    每天下午,游客們還可以看到乳牛們排隊擠鮮乳的畫面,這些現擠的鮮奶,經過高溫瞬間殺菌后,保留了完整的營養成份與風味,制成香濃無比的初鹿鮮乳。此外,在牧場里,游客還可以品嘗以100%新鮮生乳制成的鮮乳棒冰、冰淇淋、冰淇淋及煉乳等產品,無一不具香醇可口的風味,令人難以忘懷! 
     

    池南森林游樂區
    池南森林游樂區,花東縱谷風景區

    池南森林游樂區因地居壽豐鄉鯉魚潭之南而得名,位于荖溪旁山腰處,地勢居高臨下,鯉魚潭與鯉魚山的山光水色盡在腳下一覽無遺。池南森林游樂區的前身為池南工作站,是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所屬木瓜山事業區的伐木集材地。50~70年間是伐木作業的全盛年代,當時 ??木瓜山事業區內各林班所砍伐下來的木材,均由現已完全廢棄的哈侖運材鐵路及運材索道運送到池南工作站,再轉運到外地。林務局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實施后,池南工作站的集材工作也在75年畫上休止符,并轉型為森林游樂區。為了讓民眾了解池南工作站過去的伐木歲月,池南森林游樂區的游客中心內設有一座林業陳列館,并在林木環繞的戶外場地,陳列展示著來自全臺各林區的伐木機具、蒸汽運材機關車(火車頭)、蒸汽集材機、柴油集材機、運柴索道及流籠等設備。透過這些保存良好的機具展示與介紹,帶領游客回顧臺灣林業的發展史,并體會早期伐木工作的艱辛。在這些展示的機具中,最特殊的當屬一輛俗稱火車頭的蒸汽機關車,這是前1年由美國制造的機關車,本身重達18公噸,但可牽引的重量高達95公噸,是世界少見爬坡力什強的機關車,過去曾在阿里山服務長達66年之久。另外有一組由臺灣機械公司制造的蒸汽材集,以木材為燃料,但具有85匹馬力,是古早機械設備中的翹楚,這組機器過去曾在林田山林場服務了32年呢。
     
    轄區范圍 
     
    花東縱谷位于臺灣東隅,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地帶。管理范圍縱貫花蓮、臺東兩縣,自北起木瓜溪南側,南到臺東市都市計畫區以北,南北長達158公里,面積達138,368公頃,涵蓋花蓮縣的秀林鄉、壽豐鄉、鳳林鎮、光復鄉、萬榮鄉、瑞穗鄉、卓溪鄉、玉里鎮、富里鄉以及臺東縣的池上鄉、關山鎮、鹿野鄉、海端鄉、卑南鄉、延平鄉等15個鄉鎮,其所饒富的觀光游憩資源,頗具多樣化,成為國人休閑旅游的最佳選擇。 


    依據85年5月“行政院”核定之花東縱谷風景特定區經營管理范圍:東自海岸山脈臺9線目視所及第1條山棱線,西至臺9線目視所及第1條山棱線,另包括木瓜溪沿岸至龍澗地區及南橫至利稻之臺20線公路沿線。南至臺東市都市計畫以北(即卑南鄉界即卑南溪南側以北),北達花蓮溪、木瓜溪南側所為之花蓮、臺東兩縣縱谷平原,但不括范圍內9處都市計畫地區、東華大學特定區,總面積合計為138,368公頃。 


    歷史文化

    史前記錄
     
   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調查,花東縱谷地區有非常豐富的史前文化遺跡,目前已經公告的共有2處,均位屬花蓮縣,一為瑞穗舞鶴臺地上的掃叭石柱遺址,一為富里鄉石牌村聚落南側的公埔遺址。 
     
     
    位于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,正當花東縱谷中段的掃叭舞鶴臺地西側坡上,為花蓮縣重要考古遺址。范圍長約500公尺,寬為250公尺,2根巨大石柱聳立在舊有省道旁,大柱高約5.75公尺,小柱高約3.99公尺,是目前臺灣地區最高大的立石,與卑南文化的板巖石柱極為相似,判斷應屬于卑南文化的一支。
     
     
    遠古時代,Kiwit氏族原居住在臺東海岸,某日因發生強烈地震,海水倒灌,社眾多遭滅頂,僅存一對兄妹,漂流到奇美北方的拉瓦山上,結為夫妻,生了三子,俟海水退后,三兄弟各自下山尋找耕地。長子Calao是Kiwit氏族的始祖,初居Lahtar,不久又沿秀姑巒溪到達掃叭,定居于此,年老時因此地土貧質瘠,遂又率族人返回Lahtar,屋舍仍留在原地后來就變成今日的掃叭石柱。
     
     
    位于花蓮縣富里鄉石牌村聚落南側約200公尺的小山丘頂部及東側緩坡上,在花東縱谷中段偏南,海岸山脈西側山麓的最前緣。遺址分布范圍長約700公尺,寬約250公尺,居高臨下,群山環繞,視野景觀相當良好。本遺址年代距今約3000年前左右,遺址中最重要的是豎立在地表,可顯現當時建筑結構的板巖石壁遺跡,與卑南文化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。
     
    佛山自由行 東莞自由行 珠海自由行 臺州 嘉興 湖州 紹興 南通 鎮江
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静宁县| 长子县| 安康市| 团风县| 资兴市| 清镇市| 柳林县| 高淳县| 越西县| 本溪| 湖北省| 和平县| 大余县| 阿图什市| 南木林县| 绥中县| 如皋市| 琼海市| 玛多县| 白城市| 揭阳市| 海伦市| 多伦县| 巩义市| 栾城县| 体育| 修水县| 滦平县| 扶沟县| 曲松县| 鄂伦春自治旗| 广丰县| 双柏县| 庆阳市| 壶关县| 长治县| 灵丘县| 淳安县| 高阳县| 綦江县| 枣庄市|